
文章摘要
蚵仔面線蚵仔面線為臺灣小吃中極具有特色的一種,主要原料為蚵仔(小牡蠣)和面線,蚵需先拌太白粉,但市面上也有許多是用大腸面線(豬大腸和面線)來銷售。
一碗好吃的蚵仔面線應該有濃郁美味的湯底和薄薄的面線,蚵仔應保留其獨特的紋理。
蚵仔面線的優劣決定于蚵的大小與新鮮度,拌太白粉時也必須注意蚵的完整。這種小吃口感濃郁,香味十足,但傳統口味現在已經很難尋到,近來較出名的面線,多以臺北迪化街聞名的紅面線口感為主。
無骨鹽酥雞鹽酥雞是
臺灣最常見的小吃之一,不過其實它是一個綜合性的全稱,鹽酥雞攤位中除了油炸小塊雞肉骨外,通常一并賣炸甜不辣(包括豬血糕及魚板)、炸花枝腳、炸蕃薯條、炸四季豆、炸芋粿等等,有的攤位會兼賣炸雞排。
鹽酥雞是用高溫油炸類食品,雞肉被切成可以一口吃掉的小塊,腌制,沾上面糊,下鍋油炸。有許多鹽酥雞攤位待炸好起鍋之前,會加放九層塔下鍋爆香,起鍋后灑上胡椒鹽,也可視需要灑上辣椒粉再拌勻裝入紙袋,也有的攤位會拌上大蒜泥或再加入酸菜。它氣味濃郁,口感酥脆,因此使許多饕客趨之若鶩,是城市街道上無處不在的小吃。
甜不辣甜不辣是將魚肉打成魚漿,加些淀粉、肉、海鮮等,弄成想要的形狀,再下油鍋炸成“甜不辣”。大多數人認為甜不辣是由
日本人發明的,其實是
葡萄牙人最先發明,再隨傳教士一起傳到
日本。
通常超市看到的甜不辣有長條形、圓形、扁形等等,將它切片后,與芹菜、蝦一塊兒燒,是道容易又實用的家常菜。聽起來或許并不特別,但它卻因濃郁的香味和豐富的口感成為了備受喜愛的臺灣小吃。
鐵蛋鐵蛋為臺灣
臺北縣淡水鎮的著名小吃。相傳由在渡船頭畔經營一片小面攤的黃張哖,一個下雨天的日子,由于生意不好,于是將鹵蛋不斷的回鍋,因為鹵好的蛋海風一直吹,越鹵越小,越鹵越黑,沒想到客人卻喜歡上這種更有嚼勁、更加美味的黑鹵蛋。
之所以被稱為“鐵蛋”,是因為這種小型蛋和人的指甲一樣堅硬。鐵蛋通常用鵪鶉蛋制作,先在醬油中煮熟然后風干。
整個過程需要重復幾天,直到蛋白質變硬并具有一定的嚼勁和口感。
肉圓肉圓是一種臺灣的特色小吃,與餃子非常相似,它的名稱得自于外觀,一般為直徑6到8厘米左右的半透明扁圓形,是一種以地瓜粉、太白粉等材料作成的半透明肉圓皮包裹豬肉與其他配料的食品。
除了最常見的圓形之外,亦有三角形的北斗肉圓,是相傳發源最早的肉圓,但目前不如圓形普及。后來又經過改良,加入豬肉、蔬菜等配料,澆上肉汁,逐漸發展成現今為人所熟知的肉圓,并且流傳到臺灣各地,也產生了各地不同用料與做法的特色肉圓。人們認為肉圓是物資稀缺時的發明。因為在當時豬肉餃子是只有春節期間才能享用的奢侈食品。
鳳梨酥臺灣鳳梨酥名氣不小,是去臺灣游玩大多都會帶的伴手禮。正宗的鳳梨酥皮薄餡大,外皮酥松化口,鳳梨內餡甜而不膩,其中為了口感更美味,通常會添加冬瓜,成品非常好吃。
如果您想要買到最好的鳳梨酥,可以去試試微熱山丘,只使用本地產的鳳梨坐餡料。這種餡料看起來顏色更黑,紋理更粗糙,酸味也更濃。其他商店出售的傳統鳳梨酥則是用菠蘿和冬瓜的混合餡料。這種做法使鳳梨酥有更多水果的甜味,奶油糕點的金色外皮更加易碎。
蔥抓餅蔥抓餅是源于中國大陸
山東省,隨后傳入且流行于臺灣的小吃。因制作過程會用手將餅皮抓起,使餅皮看似松散,所以稱作“蔥抓餅”。蔥抓餅與蔥油餅并不相同,在材料、做法有些相似,差異在于蔥抓餅的餅皮有用手抓出膨松的口感,并且可加蛋或起司做為內餡或佐料食用。
看著一片蔥抓餅被慢慢撕開是最誘人的一件事。如果加了奶酪和雞蛋效果還會更好。蔥抓餅應在剛做好時盡快享用,以確保它在熱氣騰騰時的十足口感。
割包割包是臺灣的漢堡,是以長橢圓扁形面團皮,對折起來包覆餡料的食物,傳統上的餡料通常不外片狀五花肉、酸菜、花生粉及香菜這幾樣,也有為了健康著想以瘦肉代替五花肉的。
割包的餡料被剁成小塊混合在一起,所以每一口都能吃到所有的種類。這種做法與西方的漢堡包有著異曲同工之妙。因此,不少人也稱割包為“臺灣人的漢堡”。
>> 立即查看臺灣旅游攻略 >> 立即下載臺灣旅游攻略 >> 查看更多臺灣旅游信息 臺灣旅游報價
(文章來源于網絡收集而來,版權歸原創者所有,如有侵權請及時聯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