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走海上絲綢之路縱覽泉州刺桐城。地下看西安,地上看泉州。泉州位于廈門東北方向,與臺灣隔海相望,是國務院首批公布的歷史文化名城。泉州的海上交通自古以來就很發達,早在唐,東北旅游、游記攻略,東北旅游景點,東北好玩嗎,東北在哪里,東北有什么好玩的,東北怎么去,東北怎么走,東北住宿,東北景點景區
地下看西安,地上看泉州。泉州位于廈門東北方向,與臺灣隔海相望,是國務院首批公布的歷史文化名城。泉州的海上交通自古以來就很發達,早在唐代已經成為中國四大外貿港口之一。宋元時期進入全盛時期,成為海上絲綢之路的啟錨地,與100多個國家和地區通商;同時,世界各大宗教也隨著經濟和文化的交流而傳入泉州,使它成為具有一座世界性宗教文化特征的城市。讓我們重走海上絲綢之路,縱覽泉州刺桐城的那些遺跡。
《馬可波羅游記》中有一段描寫,“宏偉秀麗的‘刺桐’是世界上最大的港口之一,大批商人云集,貨物堆積如山,繁榮的景象難以想象”;他所記述的“刺桐”也就是的泉州。五代十國時期,節度使劉從效擴建唐朝開元年間修建的泉州城,并且在城里城外大量種植自東南亞引進的刺桐樹,因此泉州別稱“刺桐城”。在古代的西方海圖與航海典籍之中,一直以“刺桐”稱呼泉州。
刺桐花,泉州曾經栽滿刺桐樹,又稱為刺桐城古代中國的對外貿易道路與今天大不相同,這些貿易道路之中最著名的就是漢朝張騫開辟的“絲綢之路”,不過近代研究發現除了絲綢之路之外,還有一條比它更早的貿易道路,它就是號稱“南方絲綢之路”,從四川通往印度的“蜀、身毒道”;此外還有一條形成漢朝、發展于三國、隋朝,繁榮于唐、宋的古老海上航線──“海上絲綢之路”。由于福建、廣東一帶與中原的交通不便,自古就有往海上發展的傾向,海上絲綢之路正是因此而形成。這一條海上通道在隋唐時運送的主要是絲綢,所以叫作海上絲綢之路。到了宋元時期,瓷器逐漸成為主要的出口貨物,因此也叫作“瓷器之路”。
泰興號古沉船打撈起來的德化瓷,德化窯的白瓷是海上絲綢之路的大宗貨物泉州,自唐朝開始就是海上絲綢之路的重要出發點之一。當時的泉州可以說是中國東南沿海最大、最繁榮的商港。當時從泉州出口的貨物最主要的就是瓷器,因為瓷器特別怕碰撞,沿著絲綢之路運輸損耗率太高,所以漸漸的瓷器的出口轉移到海上絲綢之路,走海路以船只裝運。當時泉州附近,以燒制白瓷聞名的德化,正是貿易瓷的生產重鎮。1987年在廣東陽江東平港外海發現的南宋年間木質古沉船“南海一號”,就是從泉州出發,載滿瓷器前往亞洲各國的貿易貨船。
除了從中國出發的貨船之外,泉州也聚集了從東南亞各地甚至遠自阿拉伯半島前來貿易的各國商船,這些遠道而來的商客帶來各種珍奇的貨物在泉州銷售,然后滿載中國的絲綢、瓷器回到她們的國家。可以想見當時的泉州“纏頭赤腳半蕃商,大舶高檣多海寶”,東南亞各民族,甚至阿拉伯人、印度人、歐洲人……穿梭來往,來自各國的珍奇異寶琳瑯滿目,不愧是當時東方最大、最繁榮的國際商港。
泉州古民居帶著濃厚的閩南建筑特色今天泉州所遺留下來的名勝古跡,絕大多數與當時泉州的國際貿易與交流密切相關,包括回教的清靜寺、印度教寺院的遺跡、各種受東南亞、歐洲、中亞風格影響的建筑、美食……,“泉州”正是海上絲綢之路輝煌歷史的最佳佐證。
阿拉伯建筑──清靜寺
初次看到這座寺院的人一定會大吃一驚,驚訝的不是它的建筑形式,它是一座典型中亞建筑風格的清真寺,去過中亞、中東一帶的人一定都看過;吃驚的是自回教傳入中國之后,回教寺院建筑很早就逐漸中國化,但是這樣一座純粹的中亞回教寺院建筑竟然會出現在泉州,而且是公元1009年(北宋大中祥符二年)時候的泉州。
清靜寺的建筑是純粹的阿拉伯風格泉州清凈寺是中國現存最古老的一座阿拉伯式清真寺,當時經常往來泉州與中亞的阿拉伯商人不僅在泉州設立商號,有些干脆就在泉州定居,他們不僅帶來了中亞回教民族的生活習慣,同時也帶來了她們的傳統宗教信仰。
泉州有句老話說“蘇家的鼻子、丁家的胡子”,就是因為當時來自中亞、中東一帶的回教民族大多以“丁”、“金”、“蒲”為姓,尤其姓丁的人數最多,他們的大胡子特別顯眼。蘇家則是北宋哲宗的宰相,天文學家、藥物學家“蘇頌”的后裔,由于蘇家許多代與中亞中東民族后裔通婚,所以胡子特別濃密。元朝時阿拉伯民族商人在泉州勢力龐大,擔任泉州市舶司(管理對外海上貿易的官員)長達三十年的蒲壽庚就是其中的代表人物。千年之后,泉州的阿拉伯后裔仍然信奉回教,并且保持回教的生活習俗。
禮拜大殿──“奉天壇”的遺跡回過頭來說說這座清真寺,清靜寺的原名是“艾蘇哈卜清真寺”,主要建筑包括大門、奉天壇、明善堂……等。雖然寺內的建筑大多損毀,只剩下大門與禮拜大殿的墻面與地基,但是仍然可以看出當年的宏偉壯觀。
來到清靜寺,首先映入眼簾的是大約二十公尺高、五公尺寬的巨大門樓,門樓以青、白花崗石砌成,是一座三層穹形頂拱門,分為外、中、內三層,在外、中兩層的上方都有青石砌成的圓形穹頂,門樓上嵌鑲阿拉伯文浮雕石刻。
高聳的大門分為內、中、外三層今天僅存的大殿,稱為“奉天壇”,占地面積約六百平方公尺,門楣雕刻著阿拉伯文《古蘭經》,大殿四壁以花崗巖砌成,巨大的窗戶使得殿內非常明亮。墻中凹入的部分是當年禮拜大殿的講經臺,墻壁上典雅的阿拉伯文石刻,全部是《古蘭經》經句,完全呈現公元十世紀前阿拉伯地區回教禮拜大殿的建筑型態。據說這座大殿原來有座巨大的圓頂,不幸在1607年的大地震中坍塌,殿內的設施和圓頂的遺物仍然埋在大殿地下。
奉天壇以厚重的花崗巖砌筑一千多年間,清凈寺經過數次修繕、并且勒碑為紀?,F在寺里還有不少歷代遺留的漢文和阿拉伯文石刻,其中最珍貴的是寺北墻壁上、公元1407年明成祖頒發,保護回教徒和清凈寺的《敕諭》碑刻。這座充滿異國風情的古老回教建筑,讓我對泉州的印象完全改觀,原來泉州不只是閩南文化的重鎮,更是一個充滿國際色彩的大貿易港。
東北旅游報價
(文章來源于網絡收集而來,版權歸原創者所有,如有侵權請及時聯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