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邛崍平樂古鎮是全國歷史文化名鎮、
成都市“十大魅力城鎮”,素有 “一平、二固、三夾關”的美譽。古鎮歷史悠久,人文鼎蔚,青山層疊,竹樹繁茂。如此古鎮,演繹了中國豐厚而燦爛的歷史文明,不可不謂之神奇。平樂古鎮以“古”為特色,素有“
平樂九古”之稱。
古街(民居)
平樂鎮歷史悠久,曾為火井縣治所在地,是古代重要的水陸要道和經商口岸,形成了有別于其他川西古鎮的民居建筑樣式和街區風格。作為川西重要的物資集散地、水陸碼頭,為了便于貨物的裝卸和交易,沿江而建是街區的主要特色,其格局呈魚骨狀。33條街道長短不一、曲直有度,街口節點多為碼頭。為了便于買賣和居家,沿街建筑均為上宅下店,一般為兩層,木制穿斗結構,青瓦木檐,高低錯落。現存明清建筑23.54萬平方米,保持明清古街風貌的街道22條,其規模之大,風格之統一居西蜀之冠。
平樂鎮歷來商貿繁榮,富紳眾多,紙商、茶商、船商等大戶人家紛紛擇地擇基而建別宅大院,至今尚存的銀家大院、李家大院、徐家大院、朱家大院等仍然保持著明清時期的古樸風貌。特別是高山之巔,竹林掩映的李家大院更是川西古建筑中的精品,其規模之大,建筑之精美,實屬川內罕見,與其所在地范圍內的古民居被稱為“川西最大的古民居群”。
古寺
平樂宗教文化氛圍極為濃郁,廟宇眾多。古時有天宮寺、觀音院、萬壽寺、七佛寺、雷音寺、城隍廟、川王廟、王爺廟、禹王廟、
江西館等,可惜相繼毀于解放初期和文化大革命。現存的金
華山天官寺唐代摩崖大佛,寶像莊嚴,栩栩如生,摩崖造像中的“天馬行空”在全國也僅存兩幅,堪稱精品。位于鎮東閆鎮子的唐代觀音院是邛州南路第一大寺,歷來香火旺盛,朝拜者眾多,經過重修后煥然一新,極具佛教文化氛圍。造型逼真的銅雕觀音和觀音的三十三種化身即著名的千手觀音、凈瓶觀音、騎龍觀音、騎虎觀音等栩栩如生。
古橋
樂善橋建于清同治元年,由鄉賢周潼宣、張大賓等人出資修建。七年采石,到竣工整整花了十年時間。橋分七孔,為桃形,總長120米,高16.6米,寬10米,是
四川現存規模最大的古代石拱橋。
古道
被考古學家認定的中國第一條絲綢之路(秦漢驛道、南方絲綢之路)靈關道,從
成都出發,經臨邛,從平樂古鎮經過繼續通向南方。現平樂鎮騎龍山上仍保存著完好的古驛道遺址,古驛道兩旁均被壘成高墻,中間通車馬的大道鋪著巨大的卵石,順著山勢蜿蜒前行,公元前2世紀,史稱“漢賦之圣”的
成都才子司馬相如即由此驛道出使
西南夷。
古堰
《尚書.禹貢》記載:4000年前,大禹曾經到西蜀蒙山(邛崍山余脈)一帶治水。相傳在平樂筑堰時,因水勢過大,筑堰失敗,于是大禹“撒黃金壘土”,終于堰成。洶涌的白沫江被分成了內、外兩江,從此滋潤平樂的千頃良田,做到了“水旱從人”,因名“黃金堰”。清同治年間修建樂善橋時得以進一步改造,由竹籠裝卵石筑成。
古坊
宋《九域志》稱:“平樂鎮,瀕河,水陸通道,市口繁富,紙市猶大”。平樂鎮古造紙作坊,始于南宋,最多為明末清初,經初步發現現存七十四處,造紙遺址沿山造坊;設計獨特,據專家考證,在全國現存古造紙遺址中十分罕見,極具保護價值。
古樹
平樂鎮由于氣候溫和濕潤,鎮上仍保留著眾多的千年古榕樹群,這批千年古榕樹群為唐宋時載植,已有1000至1500年歷史,大多數樹干都在2米以上,樹冠直徑達20余米。鎮上古樹以榕樹居多,另有一部分為麻柳、青杠蒙子,樹齡也在百年以上。尤其是古榕樹,有的矗立江邊,有的雄峙寺旁,夏日濃陰匝地,冬天郁郁蔥蔥;樹圍大者近十丈,小者也在兩丈以上,樹冠象巨型傘蓋。他們千姿百態地裝點著平樂古鎮,又以千年以上的樹齡無聲的向人們講述著古鎮悠久的歷史。平樂鎮自然生長的眾多古樹樹齡均在千年左右,在成都乃至川西地區可堪稱第一。
古風
在古鎮2000多年歷史的積淀中,勤勞樸實的平樂人民,不僅創造了豐富的物質文明,而且創造了燦爛的民俗文化。古鎮至今保存有許多古老的習俗:每年農歷二月十九的觀音會,三月十一的城隍廟會,六月初六的朝山會,還有清明河燈會,山歌會吸引了無數游客。還有婚喪嫁娶時傳統的九斗碗,正月初一到十五的獅子燈、牛兒燈更是平樂人的拿手好戲。平樂古鎮自清代以來,川劇藝術風行鄉里,至今久盛不衰。除了涌現出一批知名演員如郭成君、張崇林、陳顯芳等人外,至今仍有民間玩友會,逢年過節唱上幾臺大戲,平時來幾段折子戲,男女老少都踴躍觀看。玩友、票友更是不計其數。農民嗩吶隊、威風鑼鼓隊風行鄉里。
古歌
平樂是著名的“紙鄉”。據《邛州志》載:“成都草紙半平落”,而竹麻是造紙原料,打竹麻是一項苦活。千百年來,工匠們一邊打竹麻、一邊高唱著勞動號子。這種奔放、熱情、悠揚、古樸,流傳于農家俚巷的勞動歌謠,在勞動人民的口中得以流芳百世,一直唱到了中華人民共和國誕生,不僅唱響了邛崍、成都市,而且還唱到了
北京。
推薦:平樂古鎮住宿、平樂古鎮在哪里
(文章來源于網絡收集而來,版權歸原創者所有,如有侵權請及時聯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