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稻城民俗文化-藏戲的藏語名叫“阿吉拉姆”,意思是“仙女姐妹”。據傳藏戲最早由七姐妹演出,劇目內容又多是佛經中的神話故事,故而得名。藏戲起源于8世紀藏族的宗教藝術,距今600多年以前,比被譽為國粹的京劇還早400多年,被譽為藏文化的“活化石”。17世紀時,從寺院宗教儀式中分離出來,逐漸形成以唱為主,唱、誦、舞、表、白和技等基本程式相結合的生活化的表演。
?? 藏戲原系廣場劇,也是藏族文化中的另一種廣場歌舞形式,是以演員帶上面具表演為顯著特征的。相傳它是15世紀著名行僧唐東杰布所創。
西藏藏戲是藏戲藝術的母體,它通過來衛藏宗寺深造的僧侶和朝圣的群眾遠播
青海、
甘肅、
四川、
云南四省的藏語地區,形成
青海的黃南藏戲、
甘肅的甘南藏戲、
四川的色達藏戲等分支。
印度、不丹等國的藏族聚居地也有藏戲流傳。 藏戲種類繁多,但主流的是藍面具藏戲。藏戲的面具很特別,不同的顏色有不同的代表意義。藍色、黑色面具代表勞動群眾,紅色面具代表國王,綠色面具代表王妃,黃色面具代表活佛仙人,半黑半白面具代表告秘者和女巫。在藏戲中還離不開演員扮演動物登臺表演,因此藏戲中還有許多的動物面具,這些動物都被罩上了神靈的色彩,顯示了藏族人的一種圖騰崇拜。藏戲面具的由來
??? 每逢節慶活動,四姑娘山的嘉絨藏族民眾都會組織藏戲表演。藏戲在嘉絨藏區歷史悠久。據資料記載,唐玄宗四十三年(755年),促浸部落(今
阿壩州金川縣)第二十五代首領 克窩崩爾甲和促浸夏驍色康廟著名法師贊巴蘭卡,為舉行勒烏圍土司宮殿和雍忠拉底寺落成大典,精選當地能歌善舞的僧侶、藝人,組建了藏戲戲班。唐順宗元年(805年),嘉 絨藏戲得到著名藏族語言文學、編譯大師毗盧遮那的推廣。
?? ?嘉絨藏區流傳廣泛的傳統藏戲——《格薩爾王傳》。藏戲一般分成開場戲、正戲、尾戲三個部分。開場戲的主要內容是緬懷先祖英雄豪杰,贊美家鄉錦繡河山;正戲內容多為英雄降服妖魔、光明戰勝邪惡和取材于佛經故事的勸人行善積德,或反映當地的生產,生活習俗;尾戲的內容一般為祝愿天下太平,五谷豐登、人畜興旺、萬事如意,并謝幕向觀眾致意。
(文章來源于網絡收集而來,版權歸原創者所有,如有侵權請及時聯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