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鍵字】國內旅游
文昌公仔戲、三江公仔戲,入選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序號:236;項目名稱:文昌公仔戲、三江公仔戲;項目類別:傳統戲劇;申報地區或單位:海南省文昌市、海口市;編號:Ⅳ-92。
??????? 文昌公仔戲和三江公仔戲(又稱木偶戲),是具有海南地方特色的戲曲表演藝術品種之一,為群眾所喜聞樂見。因它產生比海南大戲曲劇種———瓊劇還要早,故瓊劇藝人稱公仔戲藝人為“師兄”。
公仔戲,是傳統戲劇類,同屬木偶戲,它們融文學、美術、音樂、戲劇于一體,是根植于民眾之中的民間藝術瑰寶。1930年,人文學者陳銘樞《海南島志》記載:“戲劇之在海南,在元代出現手托木頭班之演出。”公仔戲一般從海南元代出現手托木頭戲算起,在海南島有四五百年了。手托木頭戲的表演形式被瓊人吸收后,以海南方言、民歌、民間器樂曲演化成唱腔,溶入唱腔,溶入瓊人的思想意識和生活習俗,演繹歷史故事和本地民間故事,使它成為有海南特色的藝術品種,海南民間另命其名為“公仔戲”,以示其與大陸各地的“木偶戲”有別。
幾個人就能組成一個戲班,奏樂的人叫做“文牌”。演出的公仔是一些木頭疙瘩雕刻成的人偶,必需有人來操縱它們。操縱的人被叫做“駛公”。公仔戲班的全部家當,都可以載在一輛三輪摩托車,也就是當地人俗稱的“三腳貓”上面,一接到活兒,演員們就拉上家當“突突突”地前去開演了,十分輕便。但在以前,戲班人員要用手舉著公仔或用擔挑著家當走鄉串村的表演,有時叫上幾個愛聽戲的戲迷一同前往,戲迷都有戲癮,喜歡熱鬧,一聽說有戲聽就會高高興興地幫忙抬著家當前去了。公仔戲班中的有些演員,他們白天是耕地的農民,晚上常常到各鄉鎮去表演,又成為演員,這樣的日子讓他們感到很愜意。
細數三江公仔戲的家當,就是幾條長板凳,然后鋪上木板就成了臺底。在臺底上面,用木條搭成一座小房子模樣的臺架,可大可小,一般能站下幾個操縱木偶的表演者,然后在臺架的外面掛上漂亮的手工繡制的布景,一個小戲臺也就搭成了。有時候連臺底都不用,操縱者直接站在地面上表演,也一樣精彩。布景一般能遮住操縱者,操縱者站在幕后用手托高木偶來表演,觀眾只會看到木偶的表演。
隨著公仔的表演和唱腔唱詞的不同,幕后的操縱者常常也會做出相應的動作和表情,有時候會比公仔還要豐富和動人,在幕后或者在戲班排練沒有布幔遮掩的時候,你才能看到與木偶融為一體的傳神表演。
公仔戲的公仔就是木偶的頭部,都是用木頭雕刻而成的。早些時候,公仔頭部都比較小,大約30厘米左右,上半身則是用藤條竹篾編織成肩膀,雙手也是用木刻而成的,穿上寬大的戲袍遮掩住下半身,然后用靴、鞋代腳,木偶身上插的木棍或藤條放在靴、鞋后面,直插入頭部藏于體內,以便操縱者掌握,靴、鞋也可以遮住操縱者的手。到了后來公仔頭部和身體內還設有機關,讓眼睛能隨之轉動,嘴巴能夠閉合,舌頭能夠伸縮自如。
偶像有生、旦、凈、末、丑、佛祖、女媧、海龍王、圣母、雷公、雷婆、老虎、仙女等20多種。偶像表演程式有手勢擺動、拱手作揖、跺腳、拂袖、跪馬、射箭、玩扇花,罷牛耳、打虎架、滾翻,眼睛轉動,嘴巴張合、雙手抓拿等10多種,根據劇情的需要靈活運用。
三江公仔戲早期的時候,一般只演武打的“科白戲”,只有念白,沒有唱腔,一般是用鑼和鼓伴奏。后來吸收了兄弟劇種的腔調和本地民歌的曲調,開始有了自己的唱腔,在清朝康熙年間時,公仔戲已經形成了“板腔為主,并有少量曲牌”的唱腔體系。常用的唱腔有中板、高腔、程途、小曲等30多種。
公仔戲表演全部用海南方言來演唱,而且公仔戲藝人的特長就是一人能演唱多種不同角色的唱腔,而且他們不僅能唱古裝戲,也可以唱現代文明戲,算得上是全能藝人。
演出的劇目除了外地傳入的雜劇、傳奇劇目外,還有本地藝人根據傳說和本地故事改編而成的戲目。據不完全統計,公仔戲繼承傳統劇目大概有《羅卜挑經》、《三江考才》、《張文秀》、《搜書院》等500多個,新劇目大約有100多個。根據其表演形式和內容可以分為三大類,就是武戲、文戲和現代戲。
公仔戲的表演者們都非常善于觀察事物,而且熟知民俗俚語,表演既生動又通俗,不時會讓人捧腹。好象“喉嚨里咽一塊,嘴里嚼一塊,碗里放一塊,筷子上夾一塊,眼睛還看著一塊。”一個貪吃者的形象,就這樣讓他們描繪得栩栩如生了。
“公仔戲”班的表演,常常是遵循主人辦什么事,就演什么戲,比如主人家的小孩“對歲”也就是滿歲,戲班就演他金榜題名,紫袍玉帶走金階。對老人家來許個愿則是“不得高脂,不患冠心,不吃百歲來問我”。往往這時,通俗生動又符合大伙心意的表演能讓全場都沸騰了。
一張臺,幾塊幕布,數十個木頭偶像,道具不多,十人成一戲班,便可唱一臺戲。至今,在海南的鄉村、城郊的節慶、祭祀、祝壽、婚禮等活動中,都可以看到公仔戲的演出。
因為它有演藝人員精悍、設備簡易、活動方便的輕騎特點,所需演出戲酬不多,一個村只花上幾百元就可供全村和鄰村人觀賞上一個晚上。一個有名的公仔戲團往往在全島演出活動。
在解放前,它每到一處演出都會吸引眾多觀眾。直到文化大革命前,公仔戲是群眾喜聞樂見的文化娛樂形式,文革間被當作“四舊”禁止演出活動。民間藝人們被迫放棄了自己喜愛的表演藝術。
改革開放后,公仔戲進入幾年時間的短暫繁榮。這段時間是公仔戲最吃香的日子,可惜這樣的好景不長。
由于新潮文化的沖擊,年青觀眾的流失,尚存的公仔戲團已經“青黃不接”,屬瀕危傳統劇種,急需采取切實有效的保護措施。專家建議,對公仔戲進行全面系統的保護:一是偶像制作,二是征集和保護公仔戲的劇目,三是培養熟悉操縱導演偶像的藝人和演奏的樂手,使之代代相傳,為農村培養文化藝術活動骨干,四是利用廣播、電視等媒體進行宣傳,并通過展演、比賽等活動,擴大公仔戲的影響,培養新觀眾群。
(文章來源于網絡收集而來,版權歸原創者所有,如有侵權請及時聯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