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于古棧道的來歷,《巫山縣志》記載:漢永豐7年(公元64年),“嘗引此泉于巫山,以鐵牢盆盛之”。《大寧縣志》記載為“石孔乃秦漢新鑿,以用竹筧引鹽泉到大昌熬制”。有民間傳說這是諸葛亮伐魏的通道——諸葛亮屯兵城口,伐魏時,沿棧道出巫峽,來時在石孔中鋪上木樁和木板,便于軍隊通行;撤退時,一邊走一邊撤除木樁和木板,使敵人無法追擊。
當然,關于棧道是因戰爭需要修建的說法還有多種,比如宋太祖出師平蜀、薛剛反唐、張獻忠入川都曾用過此道。
凡此種種,眾說紛紜,莫衷一是。但在種種爭論里面,“鹽運”之說始終占據上風。
大寧河古棧道的起點就在千年鹽業古鎮——寧廠鎮(舊時稱大寧場)。白鹿鹽井就在北岸的寶源山麓。而這里所說的“白鹿鹽井”,其實乃是指始于北宋淳化年間(公元990年—994年)大寧監官雷說所建之“龍池”,涌流不絕的天然鹽泉即由山麓巖洞流入龍池之中。龍池高于河面7米左右,而古棧道起點第一孔就在“ 白鹿鹽井”附近。有的專家比如劉衛國、任桂園認為,既然起點在大寧鹽場,就證明古棧道與寧場的鹽業直接有關。
是否如此呢?縱觀棧道全程,它以大寧鹽場為源頭,從寧廠古鎮起,至后溪河口轉而進大寧河后,分別沿大寧河南下、北上,分成南北兩段。南下段由寧廠鎮至巫山縣的龍門峽口,棧道石孔位置的水平和間距排列十分整齊,石孔的形狀和大小也非常統一,而北上段則大不一樣。北上段從寧廠古鎮沿大寧河北上,轉西溪河及主要支流東溪河而西進,至湖北竹溪縣羊角洞、陜西鎮平縣大河鄉母豬洞和小榆河、重慶城口縣東安鄉亢河一帶,棧道連接山路,縱橫交錯,不下千里,形成了一個龐大的棧道網。北上段棧道石孔的排列高低、孔距遠近、孔徑大小、孔眼淺深都各不相同,與南下段石孔的整齊劃一形成了鮮明的對照。
專家認為,北上段兩河棧道與各條山路實際上連成了網絡,形成了四通八達的山地交通格局。這樣,就可將寧場古鎮所產食鹽以及其他日用生活所需物資運到后溪河以北、大寧河上游各地及周邊各省、縣銷售,又可從這些地區販運回當地所產物資。由此,北上段古棧道對于連通各條山路、擴大寧廠古鎮的鹽業運銷、增進與周邊地區的物資交流和經濟交往、促進當地經濟發展,均起著不可取代的重要作用。
當然,棧道既能運鹽,就必能行人,亦能過兵,但軍事行為往往具有一定的突發性和臨時性。軍隊行動時,在行進路線的選擇上,有很大的靈活性和不確定性,可走的路線較多,只有在被敵人逼得無路可走或為隱蔽接敵、出奇制勝,以及在防守期間預留退路時,才會在懸崖絕壁上搶修臨時通道,但不需要也不可能修建這種長距離的棧道。所以,從整體上看,寧河北上段棧道并非為滿足軍事需要而修建。相反,對于食鹽販運業而言,則顯得格外重要,當初建造它的主要動機就是為了解決運鹽等問題,就它的主要功能而言,乃是運鹽通道,其它皆為附屬功能。由此,劉衛國、任桂園認定,北上段直接與運鹽有關。
而南下段則與引鹵直接相關。從南下段棧道孔排列的狀況看,石孔的位置是在一條直線上,猶如用水平儀測量過的一般。但從全程考察,它是按一定的坡度在逐漸下降。寧廠古鎮棧道石孔起點位置的海拔高度在 237 米左右,末端的龍門峽口處,石孔位置的海拔高度只有 140 米左右,全程 80 公里,自然落差 97 米,降幅為 1.21‰,所以,在小范圍內看,幾乎是水平的,且中途沒有高低起伏,這正是古時引鹵之必須。寧河南下段棧道石孔的走向,正是先民們利用自然落差輸送鹵水的充分展示。呈現出了寧河南下段棧道石孔的水平線排列狀況……
(文章來源于網絡收集而來,版權歸原創者所有,如有侵權請及時聯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