懸棺是我國古代一種奇特的葬俗,它曾分布于我國南方許多地區,已知有臺灣、福建、江西、廣東、廣西、湖南、湖北、貴州、四川等13個省區,在東南亞及太平洋南部島嶼上也有發現。神奇的懸棺現象,一直是我國名勝古跡之謎,歷來為中外學者所關注。
中國的懸棺葬制有著悠久的歷史,其時代,遠自我國商周時代便已出現。如福建武夷山上的船棺,經科學測定為3800年前的遺物,被認為古代越人先祖所為。其他還有江西貴溪的崖棺,被定為2000年前春秋戰國的遺物,其民族被定為干越和甌越人。貴州省松桃的懸棺是距今1600年前的晉代遺物,視為濮人所葬……
四川大寧河小三峽內的巖棺就是典型的懸棺遺跡。在“嶺峭山奇險水多”的小三峽旅行,能看到陡峭如劈的褐色山崖的巖隙中,橫擱首一具具漆灰色的棺木,當地人稱其為“鐵棺材”或“仙人棺”。泛舟大寧河,仰望鐵棺材高懸云霧中,特感神秘莫測。
大寧河巖棺一共有多少?據有關單位查勘,已發現7處巖棺群,巖棺總數300多具,其中棺木保存完整的有70多具。巖棺距河面最低的有30米,最高者有 500米以上;從巖頂下去也有300多米。如此“上不著天,下不著地”的懸棺是怎樣安置進去的?實在讓人百思不得其解。綜合各地懸棺的現場觀察,人們有這樣三種解釋:一為棧道說,即懸棺是通過平行的樁孔,聯樁鋪道而設置;二為下索說,人們曾在樁孔旁發現有踏腳窩,即用繩索從山頂懸著棺材向下放置的;三為上攀說,即指距地面較近的棺木,可能為人工攀登懸置而成。大寧河小三峽的懸棺重達千斤,要將它擱置在崖洞巖洞之中,的確不易。至于用何種辦法,說法也挺多,但比較可信的是第二種說法,即下索說。
據巫山縣志記載,古代人死之后。“于臨江高山半助龕鑿以葬之。自山上懸索下樞,彌高者以為至孝。”過去巫山一帶民間有這樣的說法,老人在未死時,自己選好一個巖洞作為葬地,命小輩營造,死后就能及時安葬。這些營造懸棺葬地的人,是用“放虹”(即用繩索自山頂懸蕩而下)的辦法,進巖洞做好地基。然后再將棺村化整為零,一塊塊吊下來,在巖洞里就地再安裝成。待人死了,就將尸體和隨葬品分別用同樣的“放虹”方法,懸放下來,安置在棺中。巫山某些地方至今仍保留有生前預營墓地風俗,也許能說明這種解釋有一些可信處。
這種“放虹”,可放300至500米長。由于繩索是用葛麻加細篾、皮條搓就的,故不易磨損和被飛禽猛獸咬斷。巫山一帶的農民到巖壁上采藥,大都用這種辦法。過去有的人以為懸棺中有金銀財寶,就“放虹”蕩下去,見棺材里無非是一具尸骸加上一些竹木器皿,便一扔了之,破壞了不少懸棺。
懸棺是一種帶有傳奇色彩的葬俗,是我國重要的民族文化遺跡。古代人為何要將棺材懸置高山絕壁上,也為眾人猜疑而多年未獲解答的歷史之謎。目前,對古人實行懸棺也有數種解釋:一說是借音“高棺(官)”,以使子孫后代顯貴;一說是保護先人尸體,不讓人獸侵犯;再一說是實行懸棺的民族過著游獵生活,隨山而居,沿山而葬。總之,有關懸棺歷史的研究剛剛開始,懸棺之謎有待全面揭開。
(文章來源于網絡收集而來,版權歸原創者所有,如有侵權請及時聯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