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遙古城,位于山西中部,是一座具有2700多年歷史的文化名城,與同為第二批國家歷史文化名城的
四川閬中、
云南麗江、
安徽歙縣并稱為“保存完好的四大古城”,也是目前我國**以整座古城申報世界文化遺產獲得成功的古縣城。 風景名勝平遙古城的城墻始建于西周宣王時期(公元前827年~公元前782年)為夯土城垣 。明洪武三年(1370年)重筑,由原“九里十八步”擴為“十二里八分四厘”(6.4公里),變夯土城垣為磚石城墻。
按照相傳的“山水朝陽,龜前戲水,城之攸建,依此為勝”說法,取神龜“吉祥長壽”之意,筑為“龜城”。修筑于城池的城門頂,古代有時稱“譙樓”。平遙城墻的城樓共有六座,創修于明代,清康熙四十二年(1703年)補修重筑,城樓高16.14米,寬五間13.72米,進深四間10.04米。造型古樸、典雅,結構端莊穩健。城樓是城墻頂精致美觀的高層建筑,平常登高瞭望,戰時主將坐鎮指揮,是一座城池重要的高空防御設施。
歷史文化平遙古城始建于西周宣王時期(公元前827年~公元前782年),明代洪武三年(公元1370年)擴建,距今已有2700多年的歷史。迄今為止,它還較為完好地保留著明、清(公元1368~1911年)時期縣城的基本風貌,堪稱中國漢民族地區現存完整的古城。平遙地處汾河東岸、太原盆地的
西南端,與另一座國家歷史文化名城祁縣相毗鄰。同蒲鐵路、大運高速公路縱貫縣境。經濟以農業為主,主產糧食、棉花,特產牛肉、推光漆器等。其中牛肉名聲頗大,有“平遙牛肉太谷餅”的民歌歌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