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秋雨說過,一個對山水和歷史同樣寄情的中國文人,恰當的歸宿地之一,是南京。 傳奇和典故,寫下南京的滄桑;江河和湖泊,鑄就南京的魂魄。
在中國,但凡有“京”字的地方,給人就是帝王將相,龍蟠虎踞的感覺。南京曾虎踞龍蟠,也曾隔江猶唱,北方嚴正方大的氣象,與南方溫柔嫵媚的風姿,此時,正紅綠相映,恰到好處。
秦淮河畔有人家
秦淮河燈火闌珊的夜晚,永遠屬于秦淮河,川流而至的游人,古意悠然的建筑,還有,藏在燈影暗處清寒陰碧的河水……
始建于一千多年前的東水關,是秦淮河在南京城的入口,背倚六百年前的明城墻。一帶碧水,蜿蜒而去,秦淮猶如一葉彎曲的眉梢,石頭城的無限風情,攢聚在這里。
十里秦淮,六朝金粉,這一條流淌了幾千年的薔薇色的河流,終于再現在我的面前。幾座畫舫,泊在岸邊,鋪張著復古的優美。舉目,皆是青磚黛瓦的岸上人家。俯首凝視波痕,道道水紋勾斷一簾幽夢,在粼粼碎影中,極力拼湊水月鏡花。水流脈脈,畫舫來去,一切,不過是秦淮人家窗前,淡去的風景。
夜幕初上燈火通明,人潮浮動,春節期間的秦淮河被人們裝扮一新。金粉樓臺,鱗次櫛比;花燈燦爛,波光倒影,許多奇特而別致的燈籠在岸邊閃爍。夫子廟和白鷺洲的花燈遠近聞名,人們早就沉浸在這一派祥和的春節氣息里,大人孩子、老的少的、男子女子個個都是那么興高采烈,笑容滿面;時常還會看到外國的朋友也持著生疏的中國話與商家討價還價,購買一些地方色彩濃厚的印章,刺繡,絲綢,雨花石。
作為南京的母親河,很多文人墨客對她有著剪不斷的情懷。有些往事,還成了久傳不衰佳話。在秦淮河與古青溪水道匯流處附近,有個桃葉渡,就是因東晉大書法家大書法家王羲之的七子王獻之的小妾而得名的。那時秦淮河水面闊,遇有風浪,若擺渡不慎,就會翻船。王獻之常在這里迎接他的愛妾桃葉渡河。桃葉每次擺渡心里害怕,為此王獻之為她寫了一首《桃葉歌》:“桃仙復桃葉,渡江不用楫,但渡無所苦,我自迎接汝。”后人為了紀念王獻之,把他當年迎接桃葉的渡口命名為“桃葉渡”。
秦淮河夜景這個夜晚,月光很亮,燈光很溫柔,自己走在實實在在的秦淮河畔,任思緒在歷史的長河中穿梭,宛若游走于時空隧道。不禁納悶,這秦淮河明明遠不止十里,為什么卻得了“十里秦淮”之名?也許這十里指的是秦淮河最繁華的一段吧。后來聽當地人說,這秦淮河分為內河和外河,再查資料,上書秦淮河全長約110公里,其中內河在南京城中,是秦淮河最繁華的地段。
中華門是內秦淮河的最后一個碼頭。城門深重,人影被拉得很長很長。城墻上雜草叢生,是南京城里人跡罕至的所在。臺城上,可以看得很深,很遠。雞籠山的黃墻,鼓樓的紫峰大廈,一覽無遺,遠古與現代,交相輝映。不及40公里的城墻上,爬滿了蒼老的青藤,城墻的通道上,布滿了大小的樹木,扎堆的野花簇擁而開。城磚上偶有字跡,雖已模糊,卻依稀可辨。歷史的印記,無不鐫刻在上面。每塊磚頭,仿佛都在訴說一個朝代的興盛與衰微。
臨行的最后一天,特意去尋找傳說中的外河,河面很寬闊,卻少了內河的那種韻味與靈氣。
閱盡金陵滄桑的中華門外,有一座不高的山崗,傳說,當年云光法師在此設壇講經,因說法虔誠所至,感動上蒼,天花散落如雨,遂得名雨花臺。曾經盛大的王朝早隨秋風而去,百花凋零,草木含悲,只留下一座空臺任人憑吊,舉目四望,杳無生氣,憑欄遠眺,更是無人意會。只見夕陽西下,燕子翻飛來去,勾起無盡的思緒,竟是如此的江山!也許上蒼真的有靈,知道這里會成為一片犧牲和灑血之地,特地降下質地堅實、色澤艷麗的雨花石,湮沒殘暴的血腥,祭奠碧血丹心的英靈。
站在經歷了滄桑和風雨的小橋上,依欄而望,秦淮河上煙霧徐徐,蜿蜒朦朧;遠處岸邊的人家屋角隱隱約約,幻影幻現。微風緩緩吹來,絲滑細膩。我仰起激動得有些微紅的臉兒,閉上眼,靜靜地感受秦淮的柔弱,秦淮的浪漫,秦淮的誘惑。心底,秦淮永遠像一位附著面紗的神秘而傳奇的女子,溫婉憂郁,時癡時怨,秀美旖旎,風采非凡。她的每一個回轉都讓人留戀而牽掛,每一處吟沉都讓人心醉而忘情。如果,我真是一位男子,我也會像冒辟疆、吳敬梓、吳三桂那些文人墨客、風流人物一般,來秦淮河畔“邇來憤激恣豪侈,千金一擲買醉回”,為了這些生長在秦淮河畔的秦淮女子“慟哭六軍俱縞素,沖冠一怒為紅顏”,為之瘋狂,為之顛覆,那也該是無怨無悔的了。
秦淮河依舊繞著南京,靜靜的流淌,載動歷史的滄桑,每經一處,都留下它的氣息,屬于秦淮特有的氣息。
帝王都,佳麗地
秦淮河畔曾經夜夜笙歌的十里秦淮,氤氳了這個城市的潮濕與纏綿。而由這萬古多情之水,孕育的南京女人,也就注定有別于歷史上的其他女人。有人說,南京的女人,總讓男人有征服的欲望,是讓男人英雄氣短,拋棄江山,也在所不惜的那種。“江南佳麗地,金陵帝王都”,想當年,明嘉靖皇帝選妃,在南京就選了六個美女。
“煙籠寒水月籠沙,夜泊秦淮近酒家。商女不知亡國恨,隔江尤唱后庭花。”如今留在人們記憶中的,仿佛不是“國破家亡”的歷史悲劇,而是輕歌曼舞的“燈火秦淮”……
在秦淮河畔,這個上演了一幕幕才子佳人纏綿悱惻的愛情故事的地方,我留戀徜徉。淚光幾許,追尋著槳聲燈影,融合著秦淮煙雨,在我漸漸凝重的眼眸中放映出古往今來多少悲歡離合的人間往事。我仿佛還能看見昔日風華絕代的秦淮八艷,在燈火迷離的幻影中嫵媚風情,裊裊多姿,溫柔蜷娟,可有多少人會憐惜她們背后的癡情相守,年年腸斷呢?紅顏薄命,有情女子總遇負心之人。
“秦淮八艷”是明末清初秦淮河畔八個最為知名的青樓名妓。傳說她們大都修習詩歌詞賦、琴棋書畫,有著卓爾不群的才藝;而且在時代變遷中表現出難得的骨氣,鬼使神差竟演繹成秦淮河上一群“深得傳統文化真傳的杰出女性”。
能詩善畫的馬湘南擅長畫蘭,曹雪芹的祖父曹寅就曾多次為《馬湘南畫蘭長卷》題詩,據說有七十二句之多,如今北京故宮博物院還藏有她的蘭花冊頁。
陳圓圓色藝雙全,驚世奇遇,使得吳三桂“沖冠一怒為紅顏”而引清兵入關。
柳如是魅力非凡,有《湖上草》、《戊寅卓》詩集傳世,她女扮男裝拜訪復興領袖陳子龍,最后嫁給一代名儒、東林領袖錢謙益。著名的國學大師陳寅恪還專門為她寫了厚厚的一本《柳如是別傳》。
順治皇帝因思念病逝的董鄂妃而意絕紅塵,出家五臺山。而傳說董鄂妃就是“秦淮八艷”之一的董小宛。她一腔愛意,所作的董糖還成為南京的名點。另外還有顧眉、李香君、寇白門和卞玉京。
這些千古風流韻事,藏匿在后人帶有期盼而羨慕的心里,多少人多想再一睹那傾國傾城的秦淮女子的芳容,他們千千迢迢來到這里,看到的、感受到的,也就是這一條含有秦淮女子香淚的河流。如今,那些遠的、近的風流才子們都不見了,只有那些留著殘香的鼓樓,折扇,絹絲經過后人的精心保存后,默默地流傳在那里。
桃花零落“媚香樓”
媚香樓從古至今,愛情是女人一生所求,為愛而生,為情而死,在愛情中追尋人生的完美。
“瑟瑟西風凈遠天,江山如畫鏡中懸。不知何處煙波叟,日出呼兒泛釣船。”這首出自秦淮八艷李香君的詩,見證了她的才情和品位。這個出身秦淮名妓的下層婦女之所以受人仰慕,不在其花容月貌,而在于她有著強烈的正義感、愛國心和高尚的情操,憤世嫉俗,顯示出難能可貴的精神。出污泥而不染,濯清漣而不妖,眷懷故國。
詩書琴畫樣樣精通的香君為生活所逼落入青樓,對愛情充滿美好的渴望和浪漫的追求,終于在歡場中尋到真愛。十六歲那年與才華橫溢的侯方域一見鐘情,從此心有所屬,洗盡鉛華,閉門謝客,等待心上人歸來。耐得寂寞,忠貞不屈,面對奸賊淫威,以死抗爭,血濺桃花扇,俠肝義膽,可歌可泣……
李香君的愛,于個人,是一種真愛;于民族,是一種大愛。
每次想到這些,我的內心都很震撼。一個風塵歌妓如此堅貞,令那些沒有政治操守,軟媚變節的“大丈夫”們汗顏。“歌罷楊柳樓心月,舞低桃花扇底風。”當李香君黯然合上了那把題有所愛之人詩句的扇子,一段愛情也畫上了一個傷感的句號。
李香君故居“朱雀橋邊野草花,烏衣巷口夕陽斜。”數著時光的痕跡,卻再也憶不起,王謝堂前的昔日繁華。一扇朱門,幾對花窗,掩映不同朝代的故事,幾步開外,李香君故居深隱巷陌中。寬大的芭蕉葉,盛載著如花美人深深的嘆息。未見灼灼桃花,也來不及感慨美人義重,樓閣已清淡如洗,《桃花扇》唱響在別處。
在“秦淮八艷”中,李香君的名氣雖然沒有柳如是或陳圓圓那么大,但是如今漫步秦淮舊巷,能尋到的也只有她的故居媚香樓了。
如今李香君的媚香樓仍坐落在鈔庫巷中段的來燕堍。它貼水而建,是一座三進兩院式的明清河房,面積700多平方米,花樓河廳、幽靜典雅。院內豎立著李香君漢白玉雕像,琴室、書房余韻悠然,臥室里錦被玉枕,大廳內還陳設著她的生平故事及相關的書法、繪畫、楹聯等。園林小景,遺韻猶存。
說到“怎一個情字了得”,又豈止一個李香君?
伴隨著《秦淮景》的江南小調,“金陵十三釵”在波光瀲滟中向我們走來,此情此景令人無聲落淚。我知道這次張藝謀沒有讓人失望,十年之后他終于拍出了一部水準之作。
1937年的金陵,卻直接鏈接著一個舉世震驚、令國人不能忘卻的沉重名詞——南京大屠殺,那一年的金陵愁云慘霧,血腥不堪。在《金陵十三釵》里,秦淮河的煙花風月和戰爭屠城的血腥現場,這兩個截然不同的南京城符號,被人為疊加交織在一起,于是在這里發生的任何故事,都可能會讓人悲傷動容、涕泗橫流,甚至刻骨銘心。
曾經的秦淮河畔,是有名的風月場所,作為六朝古都,歷經東吳、東晉、宋、齊、梁、陳。然而,即便有如此濃厚的王者之風,南京讓人更多緬懷的,卻是秦淮河上一縷縷纖魂。
煙花易冷,人事易分。不知千年后,累世情深,還會有誰在等。也許你真的會忘卻了秦淮河畔那個女子的癡情。金陵城,秦淮河,早已不再會有草木深深的樣子,那些盈盈芳草悄悄地默默地生長在心里,伴隨著秦淮的浪漫,正不停地吟唱一首千古絕唱,傾國傾城:恨明月,總缺難圓,華堂里,灑落一地幽蘭。如此風情,如此美景,怎么能不心動?
(來源:中國城市旅游雜志社官網)
南京旅游報價
(文章來源于網絡收集而來,版權歸原創者所有,如有侵權請及時聯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