泉州的花燈和美食
上品旅游 2015年01月28日 12:01
泉州的花燈和美食。泉州花燈泉州花燈,起源于唐代,盛行于宋、元時期,一直延續(xù)至今,是南方花燈的代表。傳統(tǒng)的泉州花燈以制作工藝分為三類:彩扎燈:花燈工匠用紙捻將竹篾綁扎,,旅游、游記攻略,,旅游景點,,好玩嗎,,在哪里,,有什么好玩的,,怎么去,,怎么走,,住宿,,景點景區(qū)
泉州花燈
泉州花燈,起源于唐代,盛行于宋、元時期,一直延續(xù)至今,是南方花燈的代表。傳統(tǒng)的泉州花燈以制作工藝分為三類:
彩扎燈:花燈工匠用紙捻將竹篾綁扎成燈的骨架,再把裁好的紙或綢布噴水繃緊粘貼在骨架上,貼上花邊,描上圖案。掛上絲穗就是彩扎燈。
精美的扎彩燈完全手工制作刻紙燈:這種燈的創(chuàng)造者是泉州刻紙大師李堯寶,這種花燈不用扎骨架,這座燈全部用刻好圖案的紙板拼裝而成,所以叫作刻紙燈,李堯寶還在這些鏤空的圖案內(nèi)鑲上玻璃絲,創(chuàng)造出精美絕倫的刻紙料絲燈。
異常精美的刻紙燈針刺無骨燈:這種燈的圖案是用鋼針在紙上密密麻麻刺出來的(有點像針筆點畫),光源從針孔中透出,顯得玲瓏剔透、燦爛奪目。
泉州傳統(tǒng)的針刺無骨燈不過現(xiàn)在泉州制作的精美花燈已經(jīng)把這三種工藝融會運用,制作出更為精制美觀的現(xiàn)代花燈。泉州花燈以她獨有的刻紙、針刺工藝和料絲鑲裝技藝被列入第一批中國國家級非物質(zhì)文化遺產(chǎn)。
面線糊
沒吃過泉州的面線糊之前,心想它應該跟臺灣的面線糊差不多。一試之下才知道兩者差別相當大,比較之下,泉州的面線糊顯得精致很多,雖然也勾欠,但是要清澈見底。
制作泉州面線糊首先要吊湯,一般用干蝦米、豬骨分別吊湯,用紗布袋包好干蝦米,放入清水中煮半個鐘頭,撈起蝦米包,湯汁過濾之后備用。鍋里倒入吊好的豬骨湯和蝦米湯,然后把魚肉拆碎放進去燒開,再將稍微捻碎的精制面線放進去同煮;調(diào)好味道之后再用蕃薯粉調(diào)水勾欠,并且不停的攪打直到面線浮起、湯汁成糊狀。
泉州面線糊也叫做銀絲面線糊煮面線糊火候特別重要,必須糊而不爛、湯汁清澈精瑩。面線糊通常是當成早餐,上桌前還可以隨食客的口味加入蚵、蟶子、淡菜、蝦仁……等各種海鮮,或是處理好的豬大腸、豬血……等,更加美味。上桌時再灑上蔥花、白胡椒粉,加上油條一起食用,不愧是泉州著名美食。
肉粽
泉州的肉粽也相當有名,不過它跟臺灣的肉粽就很像,尤其是同樣以大鍋沸水煮熟的南部粽。應該這么說,泉州肉粽里面所包的內(nèi)容,以及粽子的口味跟北部粽很像;但是做法卻像南部粽,比較軟糯。
泉州粽子的口味類似臺灣的北部粽比較不一樣的是吃粽子時候的蘸料,傳統(tǒng)的海山醬(甜辣醬)還是有,不過多了一種調(diào)稀、微甜的芝麻醬可供選用。至于澆上芝麻醬好不好吃,只能說見仁見智,各有所好。現(xiàn)在泉州的粽子也推出新品種,包括標榜健康取向的雜糧粽、顏色獨特的黑米粽,讓食客有更多的選擇。
感謝:新浪博客 麵癡高文麒
(文章來源于網(wǎng)絡收集而來,版權歸原創(chuàng)者所有,如有侵權請及時聯(lián)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