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西古鎮上里古橋串起的千年繁華。高橋是上里古鎮過去最大的一座橋梁,這座石橋東西兩端的橋身之下,各建有人行通道,橋上、橋下都可通行,被當地人譽為清代的“立交橋”。上里,,旅游、游記攻略,,旅游景點,,好玩嗎,,在哪里,,有什么好玩的,,怎么去,,怎么走,,住宿,,景點景區
高橋是上里古鎮過去最大的一座橋梁,這座石橋東西兩端的橋身之下,各建有人行通道,橋上、橋下都可通行,被當地人譽為清代的“立交橋”。
上里古鎮西漢時,朝廷曾遷“楚民”來此;明末清初的“湖廣填四川”,大量的移民涌進上里,他們不僅充實了上里的人口,更帶來了豐富的橋文化。
上里“五大家族”各有特色,按照流傳至今的說法,便是“楊家的頂子,韓家的銀子,陳家的谷子,許家的女子,張家的錠子”。
夜寒雨剛過,加上彌漫難消的霧氣,影影綽綽的上里古鎮就在環繞著它的隴西河水里化開了。錯落的民居倒映在清澈的河水里,十分寧靜。因為有河流環繞,橋自然就成了上里的一大特色。
清澈的江水細細數來,環繞古鎮的河流上竟有石橋十余座,石拱橋、石板橋、石墩子橋,單孔、7孔、11孔,造型無一相同。從橋上上里是川西雅安的一座古鎮,離成都兩個多小時車程。筆者初次到上里,還是多年前一個臨近春節的早晨。因為前望去,河里的鴨群優哉游哉地游著,橋頭河邊的石階上,姑娘、媳婦們嬉笑打鬧著浣洗衣物。此情此景,讓人仿佛置身在江南。
古橋見證的繁華往事
里古橋的密集度,實在出乎人的想象——剛剛來到古鎮的入口處,你便會驚訝地發現僅在短短幾十米的河道上,居然就有3座古石橋。它們平行排列在隴西河上,但橋身離水高度卻明顯不同。當地老鄉說,如此設計布局,看似多余,實則保證了進出古鎮的暢通;枯水季節,三橋并用,豐水季節,至少有一橋可保通行。
水車這些古橋跨越的隴西河,本來是青衣江上游的一條支流。千萬年前,隴西河在上里附近沖積出一塊平原,良好的灌溉條件和肥沃的土地,再加上人們的勤勞開墾,使這片土地很早就富甲一方。
然而,上里的優勢還不止這些,它的地理位置也極為特殊——上里東接名山、邛崍,西接蘆山、雅安,既是過去南方絲綢之路上的重要驛站,也是茶馬古道上的重要物資聚散地。所以上里古鎮最初的名字“羅繩”,在當地語中就是驛站、關隘的意思。
在恍如昨日的千百年里,上里堆滿了名山的茶葉;邛崍的井鹽、竹器;康巴的馬匹;西藏的藥材、皮貨,以及異域各國的手工藝品、香料……馱著各種貨物的馬幫絡繹而來,又絡繹而去。老人們說,其實就在解放前,這里的集市也是熱鬧非凡的,“隔三岔五就有一個街市,街市的時候,除了各地馬幫將帶來的貨物擺滿一街,還有各路戲班的戲劇和雜耍表演。那時候,買貨的、采貨的,小食攤子、雜耍圈子,把上里堵得水泄不通,人聲鼎沸,騾馬嘶鳴,二三里外可聞。”
雪景作為一方財源匯聚的寶地,上里古鎮也有地理交通上的先天不足,它背靠大山,東、南、西三方都被隴西河及其支流環繞,這就使得修橋成為了上里交通的必須選擇。而這種背山面水的地勢,卻又符合了古人“負陰抱陽”的風水理念:傳統風水學認為,背山方有“靠山”,面水才能聚財。而上里的橋,自然也就成為了通往這座聚寶盆的財路——正所謂“橋通路通財路通,船來車來富貴來”。為了進出方便,貨運通達,上里多橋,也就不足為怪了。
源自古羌人的造橋技藝
史書記載,上里在漢以前曾是青衣羌的領地。青衣羌是古羌族的一個支系,在川西山高谷深、大江縱橫的地理環境里,他們練就了一身治水修橋筑堡的本領。《史記》載,羌人“冬則入蜀為傭”,為當地人打井修堰,建橋筑堡。而舉世聞名的都江堰水利工程,至始至終都有羌人的參與,可以說,他們修筑橋梁的技藝早就聞名遐邇。
古石橋戰國晚期,南遷的青衣羌來到上里隴西河一帶,他們發現相對于岷江上游群山雄峙、河谷深切的險惡環境,這片河谷平原地勢舒緩,物產豐富。于是他們在這里定居下來,養蠶桑、事農耕,安居樂業,漸成聚落。為了方便交通往來,羌人將自己擅長的架橋技藝搬到了這里。
千年時光過去,在今天的上里,青衣羌人的生活遺跡早已絲毫不存,但即便如此,筆者仍固執地認為,羌人高超的架橋本領是上里得以繁榮的重要原因。這里最初出現的橋,或許只是橫跨河面的原木、幾座竹子搭成的浮排,甚至僅是一根溜索,但它們無疑都打通了上里與外界的交通。直到后來,隨著漢代南方絲路的開通,越來越多的人開始涌向上里,他們帶來了各種各樣先進的中原文化,其中就包括了精湛的石橋建造技術。
沿江而建的房屋查閱我國橋梁史,石橋一直擔當著主角。石橋大約是在春秋戰國時期開始出現的,那時的石橋是石墩木梁式的,西漢進一步發展為石柱石梁式,到東漢時,開始出現單跨石拱橋。上里古橋也遵循著這一發展軌跡——留存至今的古橋全是石制,但由于選材的原因(上里附近只出產較易風化的紅砂巖),我們已無法領略到上里古橋的漢風宋韻,今天上里古鎮尚存的古橋,年代最早的是清乾隆年間修建的一座石拱橋。雖然年代不算久遠,但上里古橋的形制卻多出人意料——石拱橋、石板橋、石墩子橋,單孔、多孔,不一而足,它們在隴西河上逐一排列開來,讓人目不暇接。
上里橋樣式的多樣,或許與幾次大的移民活動有關:西漢時,朝廷曾遷“楚民”來此;明末清初的“湖廣填四川”,大量的移民涌進上里,他們不僅充實了上里的人口,更帶來了豐富的橋文化——此后修建的上里橋,風格要么秉承當地傳統,要么源自移民故里。今天,隴西河上的座座古橋,或如樸實敦厚的漢子,或如藏于深閨的嬌娘,比之江南水鄉的橋梁,視覺上的沖擊更加鮮明。
(圖文來自:環球人文地理)
(文章來源于網絡收集而來,版權歸原創者所有,如有侵權請及時聯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