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往紅色旅游專題:紅色旅游線路規劃_建黨90周年紅色旅游行程
?瀏陽,這座湘東小城,曾經以一曲優美的《瀏陽河》唱遍大江南北,使世人對瀏陽這塊紅色土地充滿無限向往。翻開中國近現代革命史,譚嗣同、胡耀邦、王震等眾多仁人志士、革命先輩從這里走出來,毛澤東主席也曾多次踏上瀏陽的土地,播下革命的火種,留下光輝的足跡。懷著崇敬的心情,我們機關二黨支部二十多名黨員、入黨積極分子走進瀏陽,去聆聽和感悟這片紅土地上感人至深的故事。
我們來到胡耀邦同志的故居,只見群山環抱之中,靜靜地座落著一棟普通的磚木民房,一條清幽的小溪穿村繞屋而過。室內陳設十分簡陋,透過墻上泛黃的照片,導游向我們細述著胡耀邦的生平家事。胡耀邦一生剛正清廉,有一次,他的侄子經縣領導幫忙介紹到縣里工作,胡耀邦知曉后認為是“走后門”,將其喚回鄉村,被親人罵“忘恩負義”。他的哥哥多年來一直在家務農。聽著這些,我不禁對這位“平民總書記”的無私而感動。在胡耀邦同志紀念館,我們對胡耀邦的生平有了更多的了解和理解,對胡耀邦堅持真理、實事求是的工作作風有了更深的感受。站在“心在人民,原無論大事小事;利歸天下,何必爭多得少得”的題詞前,我久久地停留,默默地思索,為這位一心只裝著人民和黨的事業的前總書記崇高的理想信念和高尚人格所折服。
??????? 走進清代“戊戌六君子之一”譚嗣同的故居。瀏覽完這幢有“大夫第”之稱的明清古老建筑,讓我思緒萬千。譚嗣同的父親譚繼洵曾任清政府戶部郎中、湖北巡撫等職,官居一品,家境殷實。看著這幢位于市中心雕刻精美、占地龐大的住宅,我不禁在想,像譚嗣同這樣擁有大量的田產、住宅、祠堂的人,他們的富足與閑適在當今也算得上層。像他們這樣擁有既得利益的人為什么會冒著生命危險去參與維新變法,他們究竟如何在理想和現實中尋求平衡。我仔細地端詳著前廳正中間那尊譚嗣同的頭部銅像,銅像中的譚嗣同雙眉緊鎖,仿佛正在憂國憂民。劍眉下目光如炬,直視前方,仿佛要看透歷史。“我自橫刀向天笑,去留肝膽兩昆侖”,可能正是憑著這樣的一腔愛國熱血,才成就了這位舍身報國的英雄人物。
??????? 瀏陽的文家市鎮因當年毛主席領導的秋收暴動,在這里集結會師,進軍井岡山而名揚天下。“軍叫工農革命,旗號鐮刀斧頭。匡廬一帶不停留,要向瀟湘直進。地主重重壓迫,農民個個同仇。秋收時節暮云愁,霹靂一聲暴動”,在文家市秋收起義會師紀念館大廳右側,我們讀著毛主席這首《西江月?秋收起義》,仿佛重新回到那段驚心動魄的年代。當年第一次國內革命遭遇重創,為了挽救革命,在八七會議后,由毛主席組織發動了秋收起義,在敵眾我寡,力量懸殊的情況下,毛主席精辟地分析形勢,組建起第一支工農革命軍,開辟了“農村包圍城市”的正確革命道路,最終使中國革命走向了勝利。在里仁學校,我們仿佛又看到當年工農革命軍集會的身影,仿佛又聽到毛主席的激情演說。看著當年紅軍戰士居住的簡易房舍和木板床,我不禁在想,在那樣艱苦的年代,這些紅軍戰士靠的是什么?我想應該靠的是他們的理想,他們的信念,是推翻封建統治建立新政權的理想和信念,支撐著他們在極端艱難的條件下取得了非常巨大的成就。
?????? ?正是因為理想和信念,一代代革命先驅不惜拋頭顱灑熱血,不惜舍家舍業執著追求。但在今天,理想與信念對于很多人似乎已是一個空泛的詞匯,在這個日益被物質化的社會,很少有人再談理想、談信念,精神的空虛遠比物質的匱乏來得更可怕。切?格瓦拉說:“讓我們忠于理想,讓我們面對現實”。忠于理想是精神的支撐,一個國家和民族需要精神,我們這一代人更應該學會如何正確權衡自我價值和社會價值,學會如何更好地承擔起自己的社會責任和所肩負的歷史使命,讓精神和理想在天空翱翔。
(文章來源于網絡收集而來,版權歸原創者所有,如有侵權請及時聯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