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日,“穿越大熊貓棲息地探訪熊貓守護人”考察活動在雅安碧峰峽基地畫上句號,華西都市報等媒體共同發起大熊貓及其棲息地保護倡議書。
8天行程2500公里,考察團穿越唐家河、王朗、龍溪-虹口、臥龍、寶興蜂桶寨等國家級自然保護區,調查大熊貓棲息地恢復情況、探訪熊貓守護人。
通過3年努力,四川已累計完成大熊貓棲息地恢復149萬畝,占恢復目標的92.83%。地震災區大熊貓活動已度過震后危險期。
家園恢復
熊貓遷移擺脫地震影響
“5·12”汶川地震后,全省86.1萬畝大熊貓棲息地在地震中毀損。此外,地震還毀壞了不少大熊貓遺傳基因交流廊道。
在恢復階段,各棲息地根據不同毀損區域的情況,采用各種恢復方法,封山育林、植被改造、人工點撒播、人工造林等通通派上了用場。
除了植被恢復,唐家河還建成7座野外監測點。大熊貓主要活動區域仍然穩定在響水洞、大草坡、小草坡、三交界、野牛坪一帶,大熊貓種群與震前相比沒有明顯變化。
現在,大熊貓棲息地的裸露區域已基本被植被覆蓋,動植物群落逐步恢復,大熊貓的遷移和交流已基本擺脫地震影響。
照片為證
盼到震后幼年熊貓回歸
“地震后,大熊貓下山的頻率好像更高一點。”唐家河國家級自然保護區諶利民處長說,在2010年,野保人員曾5次拍到大熊貓活體。
在寶興四川蜂桶寨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大熊貓下山達到20多次。臥龍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副局長、中國保護大熊貓研究中心副主任李德生說:“還不能說明大熊貓數量增多,棲息地變好,要等到數據調查出來之后才有結果。”
王朗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將于今年6月率先啟動第四次大熊貓調查。采用DNA技術,確定每一只大熊貓的身份。
野化放歸
臥龍大熊貓族群在壯大
在臥龍參與“圈養大熊貓野化培訓項目”的大熊貓,除了今年進入中型野化培訓圈的“草草”和“淘淘”,還有5只雌性大熊貓也加入了野化培訓的隊伍。
“一旦分娩產仔,我們將選擇其中幾只,以母獸帶仔的方式,接受第一階段的野外培訓。”中心副總工程師、大熊貓野外放歸培訓總負責人黃炎說,屆時有可能會一次性讓兩到三對熊貓母幼接受野化培訓,讓它們形成一個小的種群。
“研究中心新址仍在臥龍區內,目前正在建設之中。”李德生說。
(文章來源于網絡收集而來,版權歸原創者所有,如有侵權請及時聯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