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國歷史文化名鎮平樂古鎮位于四川省邛崍市西南19公里處,早在漢景帝時期(公元前150年)就已形成集鎮,迄今已有兩千多年的歷史。古鎮青山層疊,竹樹繁茂,白沫江自西向北流經古鎮,碧水縈繞,四季風景如畫。兩岸古木參天,眾多樹齡上千年的榕樹,遠遠望去如云蓋地。老榕樹、白沫江、沿江而建的吊腳樓、青石鋪成的街道,千百年來共同培育了古鎮人田園詩般的山水情懷,涵養著古鎮天然、清新的鄉土文化。
古鎮、小橋、人家
進入平樂,最先迎接我的是一座高大的牌坊,上書“秦漢驛道”,仿佛是在告訴我,這里是秦漢驛道——南方絲綢之路的起點。由于不是趕場天,街上顯得有點冷清。平樂古鎮素以“秦漢文化?川西水鄉”風情著稱。古鎮九古,即“古街、古寺、古橋、古樹、古堰、古民居、古作坊、古驛道、古風俗”向您訴說著它的悠悠歷史。巍然卓立于白沫江畔的千年古榕,極具川西風情的沿江吊腳樓,錯落有致的臨江水碼頭,保持完好的明清古街,交相阡陌、橫跨江河的清代“樂善橋”,無不展現出川西水陸商埠的古老風韻,可謂是一幅活脫脫的“清明上河圖”。
鎮內兩棵千年古樹巍然卓立,吊腳樓凸現川西風情,江畔綠樹成蔭。古鎮不大,街道極其規整地沿白沫江東西排列,幾條南北走向的橫街貫穿其間。青石鋪就的小街古老而雅致,只有走在這些老街上,才能真切地體驗川西民居的特色。街上所有的建筑都是土木結構,典型的川西民居,沒涂任何油漆的二層房子歷經滄桑,昭顯著這里的歷史底蘊。
?
在街頭有一家已經傳了三代的老鐵匠鋪,至今保持了原始的打鐵風貌,操作時用大小不同的熟鐵塊先在爐火中鍛火,用手拉動風箱待熟鐵燒紅,再由兩人用不同重量的大錘輪番敲打,經過成型、淬火、打磨,即成鋤、刀、鈀、釘、廚具等各種生活生產用具。這個鐵匠鋪是全鎮碩果僅存的鐵匠鋪了,仿佛造就了平樂千年的風雨與滄桑。
我從鐵匠鋪旁邊拾級而上,來到了古鎮的標志之一——樂善橋。樂善橋建于清同治元年,是一座七孔石橋,橋洞一改普通的半圓形,而采用桃形,別有深意。這種拱形十分罕見,在川西堪稱一絕,清風伴著流水從中掠過,隱隱如吹簫奏笛之聲。古石橋在兩岸青山碧水、青瓦民居的映襯下明媚亮麗,倘若在清晨或黃昏,水面上的霧與民居的炊煙繚繞在一起,橋下石階上若再有幾位穿著紅衫的洗衣少女,朦朧之間,古鎮便沉醉在一幅田園鄉村的詩畫之中了。
(文章來源于網絡收集而來,版權歸原創者所有,如有侵權請及時聯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