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清代名相陳廷敬府邸:皇城相府
皇城相府位于山西省東南部的晉城市北留鎮境內,是清代名相陳廷敬的府邸。陳廷敬曾任清朝經筵講官、文淵閣大學士;歷任吏、戶、刑、工四部尚書,是康熙的老師、《康熙字典》總閱官。景區游覽面積10萬多平方米,建筑依山就勢,隨形生變,層樓疊院,錯落有致。明清兩代,陳氏家族一共出現了41位貢生、19位舉人,并有9人中進士、6人入翰林。康熙皇帝對陳廷敬有“房姚比雅韻,李杜并詩豪”的評價。 內城為陳廷敬伯父陳昌言于明崇禎六年所建,名為“斗筑可居”。外城為清康熙四十二年陳廷敬所建,名為“中道莊”。內外城總長為678米,全城總面積3.6萬平方米,為城堡式建筑。
御書樓位于中道莊城門前,俗稱“皇閣樓”。整個建筑雕梁畫棟、斗拱飛檐,金碧輝煌,是皇城舊八景之一。樓分上下兩層,下層為磚砌拱券門洞,上層為重檐歇山頂建筑,金黃色琉璃瓦覆蓋廳面。樓始建于康熙五十年,上存康熙帝親賜御書“午亭山村”匾額及“春歸喬木濃蔭茂,秋到黃花晚節香”楹聯。
石牌坊進入中道莊,迎面有大小兩座石牌坊。大牌坊建于清康熙四十二年,四柱三門式,雕龍刻鳳,眾獸環繞。在它的正樓上有四個大字“冢宰總憲”,為陳廷敬一生政治生涯的總結。
河山樓位于“斗筑可居”內,建于明崇禎五年。樓為三間七層,長15米,寬10米,高23米。最下面一層內設有水井、石磨、石碾、石臼,并有地道直通村外。由于明末社會兵荒馬亂,常有起義軍侵犯,故修筑此樓。河山樓雖因戰亂而建,但它在和平時期卻是觀景覽勝的好去處,所以后人又叫“風月樓”。
皇城相府景區其建筑依山就勢,隨形生變,層樓疊院,錯落有致。御書樓金碧輝煌,河山樓雄奇險峻,中道莊巍峨壯觀,斗筑居府院連綿,藏兵洞奇妙無窮,南書院曲徑通幽,西花園風景別致,紫蕓阡御碑林立。縱觀相府景區,歷史人文底蘊厚重,造型獨特,氣象萬千。
中華壯士“飛黃”圣地:壺口瀑布
黃河壺口瀑布位于吉縣城西45公里,距臨汾市165公里處的晉陜峽谷黃河河床中,已成為世界上最大的黃色瀑布,因其氣勢雄渾而享譽中外。此地兩岸夾山,河底石巖上沖刷成一巨溝,寬達30米,深約50米,滾滾黃水奔流至此,倒懸傾注,若奔馬直入河溝,波浪翻滾,驚濤怒吼,震聲數里可聞。主瀑難以接近,但遠遠望去,煙波浩淼,威武雄壯;大浪卷著水泡,奔騰咆哮,以翻江倒海之勢,飛流而下。
壺口瀑布,是由于黃河流至壺口一帶,兩岸蒼山夾峙,把黃河水約束在狹窄的黃河峽谷中,河水聚攏,收束為一股,奔騰呼嘯,躍入深潭,濺起浪濤翻滾,形似巨壺內黃水沸騰。巨大的浪濤,在形成的落差注入谷底后,激起一團團水霧煙云,景色分外奇麗。站在河邊觀瀑,游人莫不唱起“風在吼,馬在叫,黃河在咆哮”這威武雄壯的歌聲。
壺口瀑布的寬度隨季節變化而變化。通常情況是,寬度在30米左右,汛期可擴展到50米上下,瀑布落差在20-30米之間。瀑布下方,在連接山西、陜西的七郎窩大橋,瀑布與大橋相映,形成一道誘人景觀。平日里“湍似吼千牛”的壺口瀑布,在“冷靜”中呈現出別樣風情:黃河水從兩岸形狀各異的冰凌、層層疊疊的冰塊中飛流直下,激起的水霧在陽光下映射出美麗的彩虹,瀑布下搭起美麗的冰橋,令人不禁慨嘆大自然的鬼斧神工。近年來,壺口瀑布已成為中華壯士“飛黃”的圣地,繼柯受良駕汽車飛黃成功后,朱朝暉又成功地駕駛摩托車在這里飛越黃河。 關于壺口瀑布,民間有眾多傳說。其中流傳最廣的,是禹鑿孟門。相傳堯舜時期,黃河水流到壺口,因受孟門山堵阻,平陽一帶常遭嚴重水災。堯派鯀治水未成,禹去治水。禹仔細了解了壺口至龍門的地形,決定采取疏通河道的方法來治理洪水。孟門山在龍門之北,治水便從孟門山開始。
華夏民居第一宅:王家大院
王家大院位于山西省靈石縣城東12公里處的靜升歷史文化名鎮,是山西晉商大院的典型代表。同蒲鐵路、108國道縱貫縣境,大運高速公路靈石出口處距王家大院2公里,距綿山8公里,交通十分便利。 王家大院是清代民居建筑的集大成者,由歷史上靈石縣四大家族之一的太原王氏后裔——靜升王家于清康熙、雍正、乾隆、嘉慶年間先后建成。建筑規模宏大,擁有“五巷”、“五堡”、“五祠堂”。其中,五座古堡的院落布局分別被喻為“龍”、“鳳”、“龜”、“麟”、“虎”五瑞獸造型,總面積達25萬平方米以上。現以“中國民居藝術館”、“中華王氏博物館”和“力群美術館”開放的紅門堡(龍)、高家崖(鳳)、崇寧堡(虎)三大建筑群和王氏宗祠等,共有大小院落231座,房屋2078間,面積8萬平方米。 王家大院現已開放的高家崖、紅門堡、崇寧堡三座建筑群比肩相連,皆黃土高坡上的全封閉城堡式建筑。外觀,順物應勢,形神俱立;其內,窯洞瓦房,巧妙連綴。在保持北方傳統民居共性的同時,又顯現出了各自卓越的個性風采。總的特點是:依山就勢,隨形生變,層樓疊院,錯落有致,氣勢宏偉,基本上繼承了我國西周時即已形成的前堂后寢的庭院風格,再加匠心獨運的磚雕、木雕、石雕,裝飾典雅,內涵豐富,兼融南北情調,具有很高的文化品位。
王家大院以其雄偉的建筑藝術和豐富的文化內涵聞名于世,被譽為“中國民間故宮”、“山西的紫禁城”和“華夏民居第一宅”,另外,還有一個流傳很廣的口碑--“王家歸來不看院”。2001年被評為國家AAAA級旅游景區,2004年被評為山西省唯一的“全國文化產業示范基地”,2006年被列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同年12月15日被列入《中國世界文化遺產預備名單》,2007年被評定為“中國民間文化遺產旅游示范區”,2008年,被評為中國文化旅游十大品牌。
平遙古城位于山西晉中市平遙縣境內,是中國境內保存最為完整的一座古代縣城,為世界文化遺產和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平遙古城處在山西省的中部,始建于西周宣王時期(公元前827年~公元前782年),明代洪武三年(公元1370年)擴建,距今已有2700多年的歷史。平遙曾是清代晚期中國的金融中心,春秋時屬晉國,戰國屬趙國。秦置平陶縣,漢置中都縣,為宗親代王的都城。北魏改名為平遙縣。清代晚期,總部設在平遙的票號就有二十多家,占全國的一半以上,更被稱“古代中國華爾街”。其中規模最大的是創建于清道光年間、以“匯通天下”而聞名于世的中國第一座票號“日升昌”。 平遙古城目前基本保存了明清時期的縣城原型,有“龜”城之稱。城池南門為龜頭,門外兩眼水井象征龜的雙目。北城門為龜尾,是全城的最低處,城內所有積水都要經此流出。城池東西四座甕城,雙雙相對,上西門、下西門、上東門的甕城城門均向南開,形似龜爪前伸,唯下東門甕城的外城門徑直向東開,據說是造城時恐怕烏龜爬走,將其左腿拉直,拴在距城二十里的麓臺上。這個看似虛妄的傳說,閃射出古人對烏龜的極其崇拜之情。烏龜乃長生之物,在古人心目中自然如同神靈一樣圣潔。它凝示著希冀借龜神之力,使平遙古城堅如磐石,金湯永固,安然無恙,永世長存的深刻含義。
城內街道格局為“土”字形,建筑布局則遵從八卦的方位,體現了明清時的城市規劃理念和形制分布。城內外有各類遺址、古建筑300多處,有保存完整的明清民宅近4000座,街道商鋪都體現歷史原貌,被稱作研究中國古代城市的活樣本。平遙古城是中國古代民居建筑的薈萃中心之一,也是中國古代城市的原型,有中國目前保存最完整的古代縣城格局。平遙古城1997年12月被列入《世界遺產名錄》。
喬家大院位于山西省祁縣喬家堡村,北距太原市54公里,南距東觀鎮僅2公里,它又名在中堂,是清代全國著名的商業金融資本家喬致庸的宅第。 大院為全封閉式的城堡式建筑群,占地10642(約十六畝)平方米,建筑面積4175平方米,分6個大院,20個小院,313間房屋。大院三面臨街,不與周圍民居相連。外圍是封閉的磚墻,高10米有余,上層是女墻式的垛口,還有閣樓,眺閣點綴其間,顯得氣勢宏偉,威嚴高大。大門座西朝東,上有高大的頂樓,中間城門洞式的門道,大門對面是磚雕百壽圖照壁。大門以里,是一條石鋪的東西走向的甬道,甬道兩側靠墻有護墻圍臺,甬道盡頭是祖先祠堂,與大門遙遙相對,為廟堂式結構。北面三個大院,都是蕪廊出檐大門,暗欞暗柱,三大開間,車轎出入綽綽有余,門外側有拴馬柱和上馬石,從東往西數,依次為老院,西北院,書房院。所有院落都是正偏結構,正院主人居住,偏院則是客房傭人住室及灶房。綜觀全院布局嚴謹,設計精巧,俯視成“喜喜”字形,建筑考究,磚瓦磨合,精工細做,斗拱飛檐,彩飾金裝,磚石木雕,工藝精湛,充分顯示了我國勞動人民高超的建筑工藝水平,被專家學者譽之為:“北方民居建筑史上一顆璀璨的明珠”,因此素有“皇家有故宮,民宅看喬家”之說,名揚三晉,譽滿海內外。 1985年,祁縣人民政府利用這所古老的宅院成立了祁縣民俗博物館,1986年11月1日正式對外開放。陳展5000多件珍貴文物,集中反映了以山西晉中一帶為主的民情風俗,陳列內容有:農俗、人生禮儀、歲時節令、衣食住行、商俗、民間工藝,還專門設立了喬家史料、喬家珍寶、影視專題等的陳列。
祁縣民俗博物館1998年被省旅游協會評為山西省十大優秀旅游景區,1999年獲得國家級“青年文明號”。2001年被國務院命名為全國文物重點保護單位,2001年被國家旅游局評定為AAAA級旅游景區。
山西旅游報價
(文章來源于網絡收集而來,版權歸原創者所有,如有侵權請及時聯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