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寧傳統(tǒng)藝術——壯劇
深圳海外國旅 2014年05月26日 17:26
壯劇,是廣西壯族人的傳統(tǒng)藝術之一,具有濃郁的民族和地方特色。,南寧旅游攻略,南寧游記攻略,南寧好玩嗎,南寧在哪里,南寧有什么好玩的,南寧怎么去,南寧怎么走,南寧住宿,南寧景點景區(qū)
南寧的民間傳統(tǒng)節(jié)日都以農(nóng)歷計算,每個月都有一至幾個不等。全國性的節(jié)日在南寧也有她們自己特殊的意義和慶祝方法;還有好多節(jié)日活動是只有在當?shù)夭拍芤姷降摹#ㄈ纾和敗⑴榔聴U、尋耍樂、拋繡球、冬泳邕江、打磨秋、蹦蹦跳跳搶糍粑、上刀山下火海、獅子上金山、踩高蹺踢足球、賽龍舟、板鞋舞、搶花炮。
壯劇,是廣西壯族人的傳統(tǒng)藝術之一,具有濃郁的民族和地方特色。
形成
壯族有七種傳統(tǒng)戲劇:流行于靖西、德保的德靖木偶劇,流行于靖西、德保、那坡的馬隘壯劇,流傳于田林、凌云、樂業(yè)、百色等桂西一帶的田林壯劇,流傳于隆林的隆林壯劇,流傳于文山富寧縣的富寧壯劇和廣南壯劇,流傳于武鳴、河池、宜山、來賓、貴縣等地的師公戲。
壯族人酷愛壯劇,早期和宗教信仰有關。馬隘壯劇的唱腔來自舞蹈,舞蹈也與巫舞有關。師公戲的舞蹈本身就是樂神的動作,“師公”即巫師,戴木面具或紙畫臉譜,穿長紅袍,唱歌跳舞以娛神,稱之為“儺”。壯族人所以迷戀于壯劇,除了戲的內(nèi)容吸引人以外,樂神消災、人壽年豐也是其中一個重要原因。南宋周去非在《嶺外代答》中就記述了壯族的歌唱風習:“廣西諸郡,人多能合樂,城郊村落,祭祀、婚嫁、喜葬,無不用樂,雖耕田,亦必口相樂之。”
劇目
壯劇題材多反映本民族生活內(nèi)容,如《布伯》、《儂智高》、《張四姐下凡》、《寶葫蘆》、《紅銅鼓》、《金花和銀花》、《莫一大王》和《百鳥衣》等。
唱腔及樂器
壯族人迷壯劇,因為不但劇情是壯族人熟悉的,而且唱詞、道白也是壯族的方言土語,聽來特感親切。此外,那慢板中的詠嘆調(diào),中板中的喜調(diào)、采花調(diào)、高調(diào)、快板中的高腔、快喜調(diào)、快采花,散板中的哭調(diào)、寒調(diào)、詩調(diào)、掃板等等,無不來自壯族人所熟悉的民歌曲調(diào),令人喜愛。主要唱腔的唱詞(包括五字句和七字句),都保持了壯族傳統(tǒng)民歌的特有韻律結構:押腰腳韻形式。所謂“腰腳韻”,即上一句的末一個字(“腳”)與下一五字句的第二或第三字,七字句的第五字(“腰”)互相押韻。這樣的押韻,唱起來使人覺得簡中有繁, 同中有變,婉轉起伏,連綿不斷,聽而不厭,韻味無窮。這在我國戲曲中是獨具一格的。
南路壯劇在行腔時,還采用“一人唱眾人和”的幫腔形式,演員在臺上演唱,樂隊在后臺助唱。幫腔多用在起板首句和唱段收尾的襯詞、拖腔,末句為重句全幫。這種幫腔手法,無論在制造舞臺氣氛,烘托劇情環(huán)境,還是對人物內(nèi)心感情的的揭示,渲染等方面,都具有強烈的藝術效果。而北路壯劇的音樂唱腔屬聯(lián)曲體形式,除《正調(diào)》外,還有供不同角色使用的幾種唱腔,如武士用“武公調(diào)”,老人用“老漢調(diào)”、丑角用“丑角調(diào)”等多種曲版。
壯劇的伴奏,主要樂器是馬骨胡,用馬腿骨做琴筒,金屬弦,比京胡細長,音色清脆、明亮。配器是土胡、葫蘆胡和二胡、三弦、簫筒或笛子,有時吹奏木葉作為輔助,此外還有木魚、小鼓、大鈸、星鑼、高邊鑼等打擊樂器。其中以師公戲的蜂鼓最有特色,音色沉厚,音響如甕甕聲。壯劇的伴奏音樂,采用多聲部的手法,各種樂器定弦不同,在旋律上形成多種的和聲關系,演奏起來饒有情趣,是我國少數(shù)民族多聲部音樂寶庫中的珍品。
南寧旅游報價
(文章來源于網(wǎng)絡收集而來,版權歸原創(chuàng)者所有,如有侵權請及時聯(lián)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