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鬼市”還得從“小市”說起
北京買賣舊物的所在,名為“小市”。“小”字的意思就是告訴人們只賣零碎用物。北京有三處較大的小市:
1——德勝門的北小市
2——宣武門的西小市
3——崇文門外的東曉市
小市以時間來分:
1——“早市”(亦名曉市),通常在拂曉三四點鐘起,日出散市,冬日至遲不過上午九點鐘。
2——“晚市”,時間在下午三四點時起,黃昏散市。
3——“夜市”,則在掌燈后營業,至次日三更收市。
?
如今東曉市附近的胡同?
何為“鬼市”?
“鬼市”即夜間集市,至曉而散,又稱“鬼市子”。“夜市”以售賣估衣為主,其他貨物魚目混珠,既有來路不正,也有珍奇物品,更有假貨蒙人,所以人們又把夜市稱為“鬼市”。北京城清朝末年“鬼市”極盛,一些皇室貴族的紈绔子弟,將家藏古玩珍寶偷出換錢,亦有一些雞鳴狗盜之徒,把竊來之物趁天黑賣出,古玩行家經常揀漏買些便宜。
在老北京的鬼市買賣雙方都使用“行話”,暗中拉手、遞手要價還價,唯恐被同行知道價碼,把買賣給“攪黃”了。鬼市買賣雙方要價還價的行話是:“么、按、搜、臊、歪、料、俏、笨、腳、勺”,用這十個字音分別表示一至十。
崇文門外東曉市
東曉市源起何時現無可考,但東曉市在清代時已經形成是沒有疑問的。東曉市于清代時在崇文門外藥王廟逶西,半壁街南(藥王廟現在北京市第十一中學附近)。民國后,那里的空地陸續蓋起房屋,東曉市才逐漸東移。北京解放前東曉市已移至西臨紅橋、東大地,東至蔥店街,北至沙土山,西至唐洗泊街,南至法華寺一帶,方圓足有一平方公里范圍。如沒拆遷,此地還存在。胡同內兩旁是地攤,每個地攤占地不過三五尺見長,攤與攤相連,每天開市顧客云集,爭購物品。
“打小鼓兒”的和“跑曉市”的
東曉市上的攤販多是白天走街串巷收買舊貨的“打小鼓兒”的,買貨的人叫“跑曉市”的,大多是各行各業的行販。他們手提馬燈,在地攤前照來照去,搜尋著各自需要的舊什物,作為原材料或半成品,買回去加工制成商品出售。所以說,東曉市既是個舊貨銷售市場,又是各種行販搜購原材料或商品的貨源集散地。這就構成了“鬼市”的特點,到這里賣貨的人是賣完了再買,到這里買貨的人是為了再賣給別人。在這一買一賣中,貨物幾經倒手,資金在流動中增值。這就是“鬼市”從衍生到發展的強大生命力。
“打硬鼓兒”的和“打軟鼓兒”的
打硬鼓兒的:本錢較多,專門去京城舊官宦府邸、富戶豪紳之家,收買金銀首飾、細軟皮貨、硬木家具、古玩玉器、書畫法帖等貴重物品。窮困潦倒的官宦富紳之家急著用錢想賣幾件物品,拿到市場去賣又怕丟面子,又急著用錢,往往是給錢就賣,因而打硬鼓兒的獲利甚多。
打軟鼓兒的:多串北京內外城的貧民區,收購一般居民的廢舊物品,即使買滿兩大筐貨也賣不了幾個錢,吃了上頓沒下頓。所以打軟鼓兒的在民國初期都在大筐里裝上幾包火柴,用以易物,故打軟鼓兒的又稱“換取燈兒的”。
解放初期,政府對東曉市加以整頓管理,并把攤販們組織起來,分配到回收公司或信托商店工作。1958年初生存100多年的東曉市停業,這里便成為人民生活居住的地方了。
?
潘家園舊貨市場?
華威橋鬼市
北京的“鬼市”百年前在天橋、西小市、高粱橋、朝陽門外等,此種“鬼市”,1949年北京解放之后絕跡了。1992年自發恢復,每到星期六下午就有京郊、天津、河北、內蒙、東北等地的小商小販驅車來到潘家園收藏市場對面的華威橋旁工地,星期日凌晨挑燈叫賣,購銷兩旺,俗稱“華威橋鬼市”。天津作為離北京最近的大都會,歷史上自清朝末期天津開埠之后,很多達官顯貴、皇親國戚移居天津,古籍舊刊存世較多,販運到北京必經華威橋。這就是“華威橋鬼市”的起因。
北京古舊書市場的鬼市
這些地攤對收藏者來說是一塊“風水寶地”,賣家往往是在地上鋪一張報紙或一塊塑料布,擺上幾件古玩玉器、或真或假的古舊工藝品、舊書老報,然后便蹲在一邊,只用眼睛余光掃視著行人,絕無高聲叫賣的。買家則悄悄穿行于地攤之間,尤其是稍微內行一些的買家,即使看到自己中意的東西也絕少直接問價,而是“顧左右而環視”,假裝外行人。在心理上,鬼市賣舊書古籍的人,希望將帶的舊貨在天亮之前順利賣出,天亮光線好了,城管工商也來了;而去買古籍舊書的人,又生怕去晚了,好東西被別人買走。買家、賣家心理上的雙重作用,造就了北京古舊書市場的鬼市。
五花八門的鬼市
“鬼市”始終沒有離開清末時發展起來的大方向——和以前一樣包羅萬象,字畫、陶瓷、家具、文房四寶、銅器、玉器、竹雕、奇石、古籍善本、舊書舊報、錢幣、鼻煙壺、香爐、紫砂、象牙雕、連環畫、煙標、火花等,可謂五花八門。不少東西在外面商店難覓蹤跡,而在“鬼市”里卻能親眼目睹。一般來說,幾乎帶點文化味的小玩意兒、有點年頭的古籍舊書,“鬼市”應有盡有。“華威橋鬼市”其所賣舊書上至明清,下至“文革”時期,金石、字畫、玉器、古玩,家什雜物,奇奇怪怪,無所不包。最大的特點是離不開“舊”和“奇”。每逢周日,這里必是人頭攢動,作為人文一景,舊書市場對游客的吸引力不言而喻,“鬼市”的磁性真大。
潘家園舊貨市場
它位于東三環潘家園橋西側。1995年前,這里已經形成了人稱“鬼市”的非法文物交易市場。有句話這樣說“北京有兩大必看的人群景觀——天安門廣場抬頭看升國旗;潘家園地攤低頭尋國寶!”此話很幽默,也很寫實。據統計,潘家園每天的客流量一般大約在8萬人左右,到了節假日,更是游人如潮、摩肩接踵。
潘家園開園以來,全世界有近百個國家、10000余人次的各國政要和使節先后慕名來到這里。如芬蘭總統哈洛寧、斯里蘭卡總統庫馬拉通加夫人、美國眾議院議長哈斯德、希臘總理希米蒂斯、羅馬尼亞總理納斯塔塞、美國總統克林頓的夫人希拉里、俄羅斯總統普京的夫人、泰國公主詩琳通、國際奧委會主席羅格的夫人、"歐元之父"蒙代爾等。
如今,很多人將“夜市”也一并叫做“鬼市”。倒賣手機的,就有手機的“鬼市”,賣服裝的,就有服裝的“鬼市”。鬼市的新奇,還有待你來發現和探掘。
北京旅游報價
(文章來源于網絡收集而來,版權歸原創者所有,如有侵權請及時聯系)